top of page
作家相片Hsiao Grace

認識你的防衛機制 - 練習感受情緒2

已更新:2021年6月24日

小明的爸爸,是典型的傳統台灣男性,平日沈默寡言,下班回家吃完晚餐後,就待在電視前直到睡覺,小明很少有與爸爸互動的時間。小明的媽媽雖然很關心小明,但因為本身工作也忙,又要打理全部的家務,在忙碌之下,能坐下來好好聽小明說話的時間也很稀少。


小明也很乖巧優秀,學校的課業基本不需要父母擔心,即便父母不常能陪伴他,他也覺得還好。但在家裡,有一件事讓小明很恐懼——就是當他父母吵架的時候。如果爸爸的工作不順、壓力大、或是什麼事不如他的意,爸爸就會暴怒,把情緒發洩在家人身上;小明的媽媽有時候不甘示弱的吼回去,有時候沈默不語但眼淚直掉,不論哪一種,小明都覺得很痛苦。


待在房間裡聽著父母吵架聲音的小明,內心既恐懼又無助,但因為什麼都不能做,也只能等到時間過去,風暴平息,再若無其事地度日。有的時候,爸爸生氣的對象是自己,只因為自己想做的事不合爸爸的意,在權力不對等的衝突下,小明的恐懼、無助和委屈,只能在對方暴怒的壓制下,往肚裡吞。


久而久之,小明一開始的害怕,慢慢被無感取代,原本的無助,逐漸轉換為麻木。小明仍然是那個乖巧優秀的小孩,但內心不曾再與父母靠近過,因為只有保持距離,才能不需要感覺到恐懼、無助和失望。


帶著這樣剛硬的心,小明在朋友間、伴侶關係中,即便小明很珍惜對方、也很需要對方陪伴,但面對要怎麼樣才算愛對方,或是怎麼樣才能感受到對方的愛,小明常常覺得茫然,內心空蕩蕩的,沒有感覺。

1988年,美國醫師文生.費利帝(Vincent Felitti)發表「童年逆境研究」(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s Study,簡稱ACE研究),他設計的 #ACE問卷 包含十種童年逆境,他發現ACE分數越高的人,成年後有越高的機率得到各種身體和心理的疾病。


如果你曾在一個創傷環境中生活,你一定會有為了在創傷環境下存活下來而發展的保護機制,最常見的保護機制就是築起內心的高牆——讓自己沒有感覺,沒有感覺就不會恐懼,也不會傷心。


一個麻痺自己的人,在面對生活壓力時,因為無法自然地抒發情緒,就需要靠著外在事物來宣洩——菸、酒、性、毒品、電玩、電視、影集、購物...等,或是發展出自殘、憂鬱症、焦慮症、恐慌症、身體的各種病痛等,來度過那些壓力的時刻。


有時候,這些替代的情緒宣洩方式,能為他帶來成功——像是沈浸在學業或工作的忙碌中,做每件事都花120%的力氣,這樣每天回家,可以累得直接倒頭就睡,不需要去感受自己的任何感受。

但不論哪一種,只要一個人無法健康地面對和碰觸自己的情緒,他的人生終究會碰到壁——不管是人際問題(家庭衝突、伴侶衝突、親子衝突)、身體問題(精神症狀、癌症),或是內心的空虛感。


人生想要健康快樂,面對情緒,是逃不了的功課。

感受情緒小練習part 2 引自《療癒,從感受情緒開始》第三章


*認識你的 #防衛機制


防衛機制是任何 #讓你不用接觸真實情緒的方式,它可以是想法、反應或任何行為。下面列舉一些常見的防衛機制,可以花點時間檢視一下。


反應: 微笑或大笑 開玩笑或轉移話題 嘲諷或翻白眼 不斷講話 沈默、放空、逃避 憤怒、暴怒 投射自己的想法或情緒到他人身上

想法: 批評別人或自我 認為自己比人優越或自卑 告訴自己這沒什麼,不要大驚小怪 面對發生的事總是用事不關己的態度 過度思考、進入分析模式 行為: 拖延 讓自己很忙碌 讓自己分心 比較嚴重的: 麻痺情緒 成癮行為 飲食失調 解離 自殘 自殺念頭 另外,ACE問卷可參考此網址:https://reurl.cc/W3kNVL

42 次查看0 則留言

留言
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