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作家相片Hsiao Grace

為什麼基督徒的孩子,會常常覺得自己不好?

  小依從小在基督徒家庭長大,跟著父母在教會,兒童時期去主日學,升上國中後就去青少年團契。在團契裡有有一群跟她同樣是教會會友的孩子的同儕,大家不知不覺也變成好朋友。但是國中的課業讓小依漸漸感到吃力,有時候他會覺得來教會的時間有點太多了,沒時間唸書。可是國三的阿豪哥明明要考基測了,還是每週參與敬拜團服事,功課也還是名列前茅,絲毫沒有受到影響。跟自己同樣國二的阿芳,雖然功課沒有很好,但美術天分超好,團契的各種生日賀卡、節慶佈置都由她負責,似乎以後也已經打算要讀設計相關科系,發揮她的專長。   但自己呢?沒有多會唸書,也沒有特別的天賦,禱告也不是特別好,漸漸的小依開始懷疑自己的價值,覺得自己就像隻醜小鴨,在天鵝裡格格不入…… . 【想要得到讚賞,卻不斷經驗挫折】   我看過很多在教會長大的孩子身上,包括我自己,都常常帶著這種對自我價值的懷疑。奇怪的是,明明上帝說我們是天父的寶貝、祂看我們甚好,為什麼基督徒的孩子,還是會常常覺得自己不好呢?

  「想要得到認同或讚賞」,是每個人都會有的渴望。我們在成長過程中會得到一個很自然的邏輯:只要我表現得不錯,就會有人讚美我。但是什麼樣叫做表現得不錯?我們開始參考父母師長的想法、身邊的同儕的樣子,還有,你處的文化中崇尚的價值,比如說,聖經的教導怎麼說。

  身為基督徒,應該都有過一個經驗:心裡渴望想遵守聖經的教導、學習更像耶穌,卻在生活中不斷經驗挫敗和跌倒。   聖經說不可含怒到日落,可是我還是很會生氣;聖經說要將一切憂慮卸給神,但我還是忍不住焦慮明天的考試(或工作);聖經說要孝敬父母,但父母一講話我就覺得心煩;聖經說要原諒你的弟兄,可是他先罵我的欸!

  在這種挫折感中,如果再加上身邊的人有意無意的暗示:你這樣不好喔,你是不是最近靈修禱告不夠?你應該要多禱告一點。單純的挫折,就會變成羞愧感,不只是「我做得還不夠好」,而是「我這個人不好」。 . 【羞愧感:我不好、我要躲起來】   在伊甸園的時候,上帝吩咐亞當夏娃不可以吃分別善惡樹的果子。夏娃禁不起蛇的遊說,摘了果子吃了,吃了之後拿給她的丈夫,亞當也吃了。兩人吃了之後眼睛明亮,發現自己赤身露體,又聽到神在呼喚他們,就趕快拿起樹葉把自己遮住,躲了起來。

  長大後的我想著這段經文,心裡出現一絲疑惑:為什麼亞當夏娃發現自己赤身露體的第一個反應,是把自己的身體遮起來呢?為什麼聽到神的聲音,他們要躲起來呢?

  我最自然想到的答案是,他們知道自己做了不該做的事,所以要躲起來。

  等等,為什麼做錯事情,要躲起來呢?當我們做了我們覺得不該做的事情,那種讓我們想要藏起來、躲起來的情緒,就叫做羞愧感。

  羞愧感會讓我們想要掩藏,願意不惜一切代價地把發生的事當作秘密帶進墳墓,因為太「見不得人」;羞愧感會讓我們想要逃離別人的目光,推開別人的關懷,因為每個靠近你的人都有可能發現你的秘密,然後當他們發現了你做的錯事,你覺得他們就會指責你。

  注意到了嗎?另一個理所當然的連結是,做錯事了,就會被責備、被懲罰。

  所以,當我們做了不該做的事,我們就會想躲起來,想躲起來,是因為我們預設別人如果發現了,就會責備和懲罰我們。

  原本只是表現沒那麼完美、做不到眾人覺得好棒棒的程度,但當我們預期這份不完美會被責罵、會不討人喜歡,心中產生的羞愧感,就會讓我們覺得「自己很糟糕」、「我太丟臉了」,讓我們只想要躲起來、遠離那些在我們眼中光彩奪目的人們。但當我們真的躲進內心的小角落,不想再讓任何人靠近丟臉的自己時,卻只讓我們感覺越來越孤單、寂寞,也就越相信自己真的很不好。 . 【達不到的標準,唯有無條件的恩典能解決】   最遺憾的是,當人開始認為自己是不好的時候,我們甚至會開始執著地認定「我就是差、我就是爛」,漸漸地我們想達到的已經不是外在的標準,而是我們內心給自己設立一個比天還高的標準,這個標準是模糊的、抽象的,只為了滿足自己「永遠都不夠好」的信念。

  我後來覺得,我們人啊,是真的不夠好。可是不夠好,並不代表我爛。上帝很奇怪,給我們很多高標準,然後又告訴我們不管我們的行為怎麼爛,祂還是看得見我們與生俱來的價值。

  也許,這個就是恩典的意思吧:你現在做得不夠好,沒關係,因為沒有任何人類能達到神的標準。上帝對你的愛沒有一絲改變,不管你做到什麼程度。來倚靠耶穌,祂的恩典會幫你做到你做不到的事。

  福音帶給基督徒最寶貴的禮物其實是:不用覺得羞愧,可以大方接納自己的表現不完美,並且可以一次又一次坦然無懼地來讓聖靈幫助你。

  如果你只是「不完美」,請絕對不要相信自己「不夠好」,因為在上帝眼中祂已經全然愛你這個人,你完全不需要羞愧;如果你曾經做錯一些事,並且陷在羞愧感中,也請你試著再次相信上帝一直都全然愛你這個人,再來坦然面對自己所犯的錯,為自己負責吧!

78 次查看0 則留言

Comments
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