過年前,終於抽出時間趕著去電影院看了《美國女孩》,這部在影評圈子中大獲好評,但在一般大眾間少有名氣的好片。
沉寂了整個年節,一直想從這部電影切入寫點什麼,但遲遲無法下筆。
我想,是因為華人的情感就是如此絲絲縷縷,講不清楚。
.
我跟朋友分享,我覺得美國女孩做得最好的部分,就是呈現出華人家庭間又愛又恨的情感。
整部電影直到最後一幕前,孩子與父母都是對立的,但整部電影卻又時時刻刻展現著父母對孩子的關愛、孩子對父母的眷戀。
既恨又愛,這般矛盾,卻是我們習以為常的情感
這使我們講起原生家庭時,總是帶著一絲苦澀的惆悵
而恨的內裡,其實總是藏著失落。
.
在電影裡,當孩子因為父母的緣故,需要大幅度變動生活環境,除了表面能看見的生氣、不甘心,內心裡其實更多的是失落和害怕。
必須離開好友的難過、與好友漸行漸遠的失落
要適應新環境的不安,在新的體制裡自己不再優秀的徬徨
這些心情,最需要的,是有人能聆聽和照顧
但最信賴的父母,不僅沒能停下來問問她的心情
還沈浸在自己對疾病的恐懼裡,每天拉著家人要直面死亡的威脅
芳儀的媽媽一定也很徬徨和害怕,她並沒有錯
她只是沒發現,她的女兒有多需要她
「因為她的恐懼會成為我的恐懼,她的軟弱會使我軟弱」
愛恨是在此交織成一體的
我們希望信賴的對象真的能使我們信靠
他/她最好能屹立不搖,擋下生命中每場暴風雪,指引我前方該走的路
但她卻被疾病擊倒了,她沒有看見我與她一樣恐懼
卻又不許我忽視她的恐懼
我只能一次次被迫去感受,我可能會被拋棄的痛苦
我是這麼的愛妳,卻又因為這些痛苦,而忍不住想討厭妳
被拋棄的感覺很受傷,但能表現出的只有憤怒
很多孩子,當我們開始模模糊糊地意識到
父母是很軟弱的
父母的焦慮來自他們自己內心的不穩定,父母的能力不足以讓自己的情緒健康
很多孩子不能接受這個現實
那與他們心中渴望依賴的存在,差太遠了
失望,就用憤怒表達出來
害怕,還是用憤怒表達出來
「你怎麼能那樣對我」「你怎麼能這麼自私」
這些吶喊裡,講的都是
我很害怕,如果連父母都無法做到理解我,那這個世界上還有誰做得到?
我很徬徨,如果連父母都會離我而去,在這世界上,我還能依靠誰?
.
從父母的角度來看
我們只是在拼命努力的,讓日子可以過下去
把你養大就是我的責任,我需要操心錢,需要操心健康,需要操心安全,
當我有這麼多需要操心的東西時,我顧不上去思索你快不快樂
但那不一定代表我不在乎,我只是,顧不上
媽媽需要你能理解生活的不容易,希望你能不任性地接受這一切
因為爸媽也是這樣讓自己忍耐著、妥協著,拼命讓你們能過上還可以的生活
還希望,能讓你的日子,過得比我的日子更好
孩子,你難道不能懂嗎?
.
矛盾、衝突、糾結,我認為都是來自在乎
但我們文化的劣勢是,我們無法把「在乎」兩字講清楚
也無法把自己內心的情感講清楚
孩子講不清楚內心的害怕與失落
父母也講不清楚內心的無助無力
於是全部都變成糾結和衝突
.
我認為長大,分成兩部分:諒解父母,和照顧自己的傷口。
諒解,需要理解,和承認自己的失望
當我們長大,看了不少書和電影,也在社會上被摧殘
我們或多或少,可以理解父母當年的辛苦,以及他們的年代情緒教育的不足
但,要接受理想化父母的破滅,接納父母的軟弱和能力不足
以及,在承認和接納後,不再依賴著心中的父母,練習自己靠自己站立
還是比較困難的
另一方面,諒解,並不會讓你的傷口消失
只有傾聽、安撫、照顧,才會讓你的傷口逐漸癒合
「我已經長大了,不應該再難過了吧」
這種事不會發生的
長大歸長大,已經發生的事不會消失
就像電影的最後,我認為,即使芳儀聽到媽媽說很愛她
那也不代表內心那些糾結沈重的情感,會瞬間煙消雲散
去年有一陣子,因為一些事情,與父親常有摩擦,我備感壓力
當時在路上騎車騎到一半,還會因為想到與父親有關的種種事情,在安全帽和口罩的遮掩下,邊騎邊哭
哭的是,心底的傷口又在隱隱作疼
那不是現在的傷口,是過去的傷口
有一次,我對自己說:
「我知道你很傷心,因為你的爸爸沒有考慮你的感受,他又讓你感覺到,他只在乎他自己,所以你很傷心。」
慢慢地,情緒就平撫下來了。
請記得,是慢慢地
然後,是平撫下來,而不是沒有感覺
這叫做傾聽、安撫、照顧
即使是已經與父母和解了,
怎麼去消化徬徨、失落、愛和失望,是一直到長大都要繼續去面對的事
照顧自己的傷口,是只有我們能為自己做的事。
.
朋友說,和她一起去看電影的朋友整場泣不成聲
我覺得,電影的場景、對話、氛圍,可以把我們說不清楚的東西鮮明地呈現出來,情緒很容易得到共鳴
但回到現實生活裡,少了導演在旁邊幫我們呈現
我們得學會自己講清楚
對別人講不清楚沒關係,但至少對自己要能慢慢講得清楚。

Comments